驚悉施仲衡院士駕鶴西去,我不禁回想和他相處的日子,那一幕幕又在我眼前出現——
1954年7月底,我班按教學計劃在山東濟南千佛山下進行測量實習,當時施院士是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助教,臨時抽調擔任我班測量實習的指導老師,而我是橋隧系52級團支書,所以經常在一起讨論實習中的學習、安全、生活等問題。測量實習的主要内容為地形和鐵路曲線測量以及平差計算等。因為施老師年齡和我們學生相差不大,且他也不是測量專業老師,所以我們師生之間相處非常融洽,真是教學相長。
6年之後我們再次相逢,當時施老師已從蘇聯留學回來,在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擔任地下鐵道方面的教學工作,我也被調到北京鐵道學院鐵道建築系從事與之相同的教學工作。那時他是有真材實學的“洋博士”,而我隻是未見過地鐵的“土包子”,所以經常到唐山向他請教有關教學方面的問題。例如,如何編寫本科生地下鐵道畢業設計指導書等,他總是無私地傾囊相助,給我極大幫助,并送我一本他為本科生編寫的地下鐵道講義,使我也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北京地鐵建設培養了一批骨幹(如:北京城建集團的王新傑、賀長俊等),這其中離不開施老師的教誨。
1965年,施老師被調到北京地鐵工程局擔任科研所所長,由于他從事的工作保密等級較高,不允許與局外人接觸,我們的聯系中斷了,直到1985年他擔任中國地鐵工程咨詢公司總工程師後才又聯系上,我也改稱他為施總,之後我們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我們之間似乎也從師生關系變為朋友關系。我第一次在他直接領導下參加地鐵設計咨詢工作是1986年參加上海地鐵1号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審工作,他是評審專家組副組長,我是土建組成員,評審工作曆時1周,共提出有關客流預測、車站設置和施工方法等方面10個問題,為完善上海地鐵1号線建設起到較好的作用,為我國地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工作樹立了樣闆。
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裡,我有幸在施總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朝夕相處,友情日深。那是1993年8月。施總受廣州地鐵公司領導的邀請和上海地鐵王振信總工程師、鐵道部通号院楊家齊總工程師組建廣州地鐵1号線初步設計監理部時,他邀請我擔任常駐監理部的土建組副組長,負責組織部内、外專家對土建部分的初步設計進行審查、提出書面的監理意見,經施總監審查簽字确認後,提交與監導設計單位按監理意見完善初步設計。在此期間有兩件事特别值得回憶:
其一,我參與了由施總牽頭負責、依照國際條款進行的區間隧道盾構施工的國際招标工作,當時有日本、德國等6個國家9個聯營體參加投标,共有包括監理部的專家在内的國内外十餘位評标專家和地鐵公司盾構處的領導集中在廣州進行評标工作,主要是審閱各投标單位用英文撰寫的投标資料,包括商務部分、技術部分和報價。我和鐵道部隧道工程局葉翼先副總工程師負責審閱日本青木公司投标資料中技術部分的文件,随後提出評審意見和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就需要評标專家能看懂英文投标資料,才能看出所存在的問題,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除了和葉總經常讨論外,還多次請教英文程度較高的王振信總和施總。投标單位補充澄清問題的資料後,施總組織兩輪評審會最後決定日本青木公司中标。後來我還跟随施總去日本考察青木公司的盾構制造情況以及在盾構施工過程中參加盾構切樁和車站端頭井加固等問題的技術讨論和咨詢。
其二,廣州地鐵1号線公園前站至體育中心站10個區間隧道原計劃采用盾構法施工,但根據日本青木公司盾構掘進的速度可能無法按規定日期建成通車,所以施總讓我和葉翼先研究是否可以将這些區間隧道改為淺埋暗挖法施工。随後,我們進行沿線踏勘,了解沿線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地面建築物和地下管線路情況、有無施工豎井設置的位置等,最後提出烈士陵園站至體育中心站4個區可以采用淺埋暗挖法施工,這樣不僅可以滿足總體策劃的工期要求,還可節省投資(粗略估計約2億元),論證報告經施總修改完善後上報市政府審批,此時已到大年三十,施總和我等一行人才回家過年。
1994年,施總率領我和周慶瑞等7人奔赴重慶,研究該市跨座式單軌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修改,以及參加由中國工程咨詢公司組織的評審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又多次跟随施總去養馬河單軌梁制造廠研究單軌梁生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到西南交大參觀單軌梁承載力試驗過程,并提出試驗中尚需注意之處。随後,我也被聘為重慶市軌道交通專家組專家,繼續去重慶研究其他線路建設中發生的問題。
1995年,因地鐵造價太高,國務院曾發文宣布暫停地鐵建設項目的批審。施總認為随着城市經濟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地鐵肯定是要繼續修建的,因此,如何降低地鐵造價是保證地鐵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于是,他聯系北京交大聯合向工程院申請将該課題列為“主動咨詢”項目,研究内容包括:線路規劃與設計标準的研究等12項。該課題于2001年5月獲工程院批準,研究組成員包括楊家齊、張彌、沈子均等12人,參加單位包括北京城建院、北京地鐵公司、上海地鐵公司等10家單位。曆時2年項目組完成了全部預定的研究内容,并編撰了70餘萬字的“降低地鐵工程造價及工程建設管理等若幹問題的研究”的報告,并于2003年6月3日經中國工程院上報國務院,2003年6月21日國務院溫總理對此報告作了親筆批示:“……對基本建設具有普遍意義”。
1996年,施總覺得地鐵涉及面廣,且各項技術都在日新月異變化,1958年唐山鐵道學院出版的納烏莫夫編寫的《地下鐵道》已不能滿足我國當代地鐵建設的需要,他決定重新編寫一本能反映我國地鐵建設經驗又包含當代國際地鐵建設新技術的專著《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于是,他組織北京城建院的有關專家和我分工撰寫,并讓我和北京城建院總工程師沈子均協助他進行統稿,力求全書風格一緻,内容協調,最後由施總親自定稿。該書于1997年4月正式出版發行,第一次印刷了3000冊,很快就售完,2003年又印刷了3000冊。其後鑒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地鐵建設采用了很多新技術,積累了很多新經驗,同時《地鐵設計規範》又出了第2版,為本書修編提供了更豐富素材。施總又讓我和其他專家對本書進行修編,并于2006年5月正式出版發行《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第2版。
2000年,我向校領導建議聘請施院士為北方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并擔任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11月,施院士正式到校任職,他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學科建設、培養人材、科學研究。他前後共培養博士生22名,合作研究博士後9名。我的主要任務是作為副導師協助施院士指導研究生的學習、科學試驗、論文撰寫工作。
70年來的教誨和友情我始終不能忘懷,施院士誨人不倦、嚴謹治學、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的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楷模。以上絮叨不足以表達我對施院士思念之情。
——張彌
作者簡介:張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軌道交通指揮部專家委員會土建組組長、南京、重慶、蘇州、昆明等城市軌道交通專家委員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