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施仲衡院士,作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傑出領袖和學術泰鬥,因病于2024年12月23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不僅是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巨大損失,也讓我們失去了一位睿智儒雅、正直善良的人生導師。作為施院士的學生,也是繼施院士任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總工程師之後的第二位繼任總工程師,我深感悲痛,難忘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銘記他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重要貢獻。
一、初識
1986年,我于西南交通大學隧道及地下鐵道專業畢業,先供職于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現中國鐵路設計集團),因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于1992年初調入北京城建設計院(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的前身)工作。
還在大學畢業前夕,夫人黃美群确定即将來北京城建院工作,我們的班主任譚玉蘭老師就和我們談及施院士。她說有一位我們的師長在北京城建院當總工程師,他叫施仲衡。1965年施院士還在交大當老師時,譚老師和施老師曾一起在農村搞社教,并在一個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得到過施老師的不少照顧,後來譚老師到北京出差時還到施老師家做客,與施老師夫人李太惠老師也很熟悉。譚老師在和我們談及此事時,表達了對施老師治學作風之嚴謹、待人處事之謙遜等種種贊賞,這便是我對這位施老師的初始印象。譚老師在得知施院士去世消息後深感痛惜和不舍,很懷念他老人家,并千般叮囑我代她向施院士的家人表示深切的問候。
剛進入北京城建院那會兒,因經常在外出差,始終沒能有機會與施老師見上一面。一直到1993年,我作為結構所的一名普通設計人員,因對一個項目技術方案的質疑,便鬥膽去找時任總工程師的施總彙報自己的設想,才有幸和施老師第一次相見。這個項目是北京一個淺埋暗挖五連拱地下商場工程,隧道結構長117米,單跨5米,總寬26米,總高7.2米。當時,這種五連拱隧道不僅在北京是首次采用,就是在全國也是第一次做,設計和施工均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我借鑒曾經在鐵三院參與過的北京西單站的工程經驗,對原設計方案的結構支護選型、開挖方法及結構受力轉換方式等提出了疑問和優化方案,旨在更有利于控制開挖變形,有利于提高結構受力穩定性、防水性能和耐久性。但是,由于項目初步設計工作基本接近尾聲,這個時候改變設計方案将給各方(包括設計院)都會帶來一定的損失,說實話,當時我并沒有信心是否能說服施總接納我的建議,擔心被批評給單位“惹麻煩”。施總在認真聽完我對原方案存在問題的闡述後,首先對我敢于提問題的做法給與了肯定和鼓勵,并告訴我,專業技術人員就應該敢于挑戰,敢于提問題,這樣才能進步。商讨優化方案後,他立即安排對隧道結構方案重新進行了修改調整,并督促具體方案的落地實施。這次彙報和交流,是我與他的初次相識,他那溫文爾雅和對技術問題一絲不苟的态度,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二、高瞻遠矚為行業發展把脈
施院士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治學态度,引領着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方向。90年代,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迎來一波快速發展期,全國各大城市均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設計工作,施院士領銜參與了大多數項目的審查工作。審查中他敏感的發現,不少城市有盲目上規模,追求豪華,追求大車、大編組的傾向,導緻建設規模加大,工程造價顯著升高。為此,他專門在工程院立項,研究如何系統有效的降低工程造價,并提出城市軌道交通應回歸以交通功能為主,以提升服務水平為重的重要理念,提出采用“小編組、高密度”以及發展“靈活編組”技術等系統提升軌道交通的服務水平、降低工程造價、提升運營靈活性和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資源共享的超前思路。
為有力支撐他的技術觀點,他于2003年和2005年,曾兩度赴俄羅斯進行考察交流,我有幸兩次陪同施院士赴俄學習。在莫斯科,除與相關單位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和參加學術會議之外,我們長時間呆在地鐵車站裡和線路上,研究莫斯科地鐵的運營方式,了解其如何通過“專人折返”縮短折返時間,記錄不同時間段列車的站停時間,研究乘客的上下車行為和行動速度,看到他認真執着的狀态,我一個年輕人都感覺自愧不如。
當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工程造價高、運營效益差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并已經引起國家主管部門的關注。回想當初施院士一直強調的要合理控制規模、有效降低造價、努力提升服務水平的觀點,我們不得不說施院士的城市軌道交通健康發展觀是如此的超前,如此的高屋建瓴!他為我們指明了今後一個階段發展的努力方向。
三、關注科技創新工作
施院士一直以來對城市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工作十分關注和支持,北京城建院院士專家工作室的每一次例會和年會,施院士都會專門安排聽取一些科研項目的彙報,深入指導研究工作。我們的裝配式地鐵車站項目就是在施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成功立項和展開研究工作。
在裝配式車站技術研究之初,大家對這項用“搭積木”方式建造地鐵車站的方法存有不少疑慮和擔心,這項技術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螃蟹”,國際上也是第一次采用全預制幹式連接技術建造地鐵車站,而且大量的連接接頭對接縫防水的要求極高,這種多體隧道結構的抗震性能在研究之前也鮮有成果可用。2012年8月課題立項評審會,以施院士為首的9位專家首次對長春地鐵裝配式車站項目的技術方案進行論證。會上施院士從有效解決嚴寒地區冬施困難、從技術方案主要思路、從建造技術長遠發展等角度,對長春地鐵啟動研究工作、項目研究技術路線和主要技術方案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指導,并鼓勵我們要勇于探索創新,并做好科學研究驗證,加強階段性把控。正是在施院士和與會專家們的大力支持下,裝配式車站研究項目才得以順利立項。在研究過程中,施院士還曾多次聽取研究工作彙報,并指導研究工作。
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經形成了系統性的成果和大量的工程應用,截止目前,裝配式車站技術已在長春、青島和深圳地鐵總共68個車站成功落地應用,展現出了傳統建造方式無法比拟的優勢,實際應用顯示,與傳統現澆混凝土車站技術比較,采用我們的技術建造一座裝配式車站,能夠減少25%-30%的工期,現場施工人員減少85%-90%,建築垃圾減少50%以上,施工安全性大幅提升,更為關鍵的是,裝配式車站的防水性能比現澆車站大幅提升,現澆車站的“十站九漏”現象不複存在,目前已經實施的數十座車站均能夠在100米水下做到不滲不漏,節省了大量車站建成後的注漿堵水費用。
四、繼承遺志,繼續前行
在施院士病重期間,我和夫人專程看望,他在如此重病在身說話困難的時候,艱難的對我們說出了“謝謝”“辛苦了”。當我們準備離開,請施院士好好休息時,他睜着眼睛久久的看着我們,顯示出了他強烈的不舍。我知道,他不舍的不僅是我們這些弟子和同事,更不舍的是他熱愛一生的軌道交通事業!也表現出了老人家對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事業的強烈期許!我們轉身淚目。三天之後,施院士逝世的噩耗傳來,我悲痛至極,久難平抑。老師已經離我而去!
施院士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門下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在不同的崗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成為軌道交通發展的中流砥柱。我作為施院士的弟子和繼任者,一定繼承他的遺志,繼續緻力于他未完成願望的實現,将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做得更好,請老師放心!您的教誨和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在施院士一生中,城市軌道交通是核心主題,他親曆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各個發展階段,并為之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将永遠緬懷施仲衡院士,他的教誨和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祝施院士一路走好!
願施仲衡院士精神永生、永垂不朽!
——楊秀仁
《軌道上的星辰》 ——悼念恩師施仲衡院士
在城市的心髒,您種下希望的種子, 施仲衡院士,您是那軌道上的星辰。
您用智慧的雙手,繪制藍圖, 讓城市的血脈,流動得更加順暢。 穿梭于地下的列車,是您夢想的翅膀, 在您的指引下,它們飛馳向遠方。
每一條線路,都是您心血的結晶, 每一座站台,都是您智慧的見證。 您的名字,如同軌道一樣堅韌不拔, 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您的貢獻,如同列車一樣深遠, 在曆史的長河中,永不停歇。
在您的帶領下,我們跨越了山川與河流, 在您的智慧下,我們連接了過去與未來。
施仲衡院士,您的精神如同軌道, 永遠延伸,永遠前進,永遠照亮。
|
作者簡介:楊秀仁,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原總工程師,城市軌道交通綠色與安全建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學者,北京市高創計劃傑出人才,北京市戰略科技人才,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地鐵50年緻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