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是新中國第一個留蘇學地鐵專業的人,他參與我國首條地鐵的建設;
他的職業生涯至今,創造了中國地鐵的多個“第一”;
他自2000年來到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後,先後培養了30多名博士、博士後研究生,現都已成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棟梁之材……
他說:這一輩子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地鐵連接城市的千家萬戶,為大家帶來便利,為城市帶來活力;
他說:今年我已經88歲,歲月不饒人,但隻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想為中國的軌道交通發展做一些事情,我願意為中國地鐵奮鬥終生……
他,就是施仲衡。
今天,通通就來說一說他的故事。
人物檔案
施仲衡,中國工程院院士,1959年畢業于莫斯科鐵道運輸工程學院,獲地下鐵道副博士學位。他引領了我國首條地鐵——北京地鐵1号線的建設,主持了我國許多大城市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規劃、可行性研究的評估審查工作,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地下鐵道設計規範》和《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專著,主持國家一系列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對于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專注的事情”
10月中旬的北京已經步入深秋。在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今年已經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施仲衡向《北京晚報》記者提到他和地鐵的故事時,說到:“這是我這一輩子做得最專注的事情。”
這位與地鐵打了大半個世紀交道的老人,見證了首都地鐵從“單”到“多”走向四通八達。當年北京修建我國第一條地鐵——1号線,他就是前期試驗段的技術負責人。當年正是他的據理力争,改變了這條地鐵的修建方案,提出深埋改淺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淺埋地鐵車站關鍵性技術的試驗研究,也換來了我們如今乘坐的舒适、便捷、安全。後來北京地鐵越來越多,人們出行越來越方便,老爺子由衷的高興。隻要身體條件允許,他總是會去那些新開通的地鐵走一走,看一看,1号線、2号線、4号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說:“這一輩子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地鐵連接城市的千家萬戶,為大家帶來便利,為城市帶來活力。”
從小生活成長在長江邊的施仲衡為何選擇與鐵路結緣呢?他笑着說,這是受到了舅舅陳昌言的鼓勵。陳昌言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後來擔任南京長江大橋的總工程師。 “中學畢業時舅舅對我說,你去學‘鐵路’吧。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未來火車一定會跑遍華夏大地,學‘鐵路’大有作為。”施仲衡說,學鐵路,當時全國最好的學校就是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50年9月,他就背着行李,北上求學。1954年,已經更名為唐山鐵道學院的學校決定發展隧道與地下鐵道學科,在橋隧系成立了隧道與地下鐵道教研室,留校任教的施仲衡參與了該學科的組建,從此與軌道交通結下不解之緣。他說,如今60多年過去,回憶起來,自己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熱血沸騰,對未來無限憧憬。
“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
一般人到了花甲之年,就可以告别工作崗位,頤養天年了。可對于施仲衡來說,60歲之後,他反而更加忙碌了。上世紀90年代,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都迎來了地鐵的高速發展期,投入地鐵建設的他創造了中國地鐵的多個“第一”。
1993年,他帶領技術人員主持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第一個國際招投标項目——廣州地鐵1号線,并在國内首創了地鐵工程設計監理制度。“這些年來,父親總是往外地跑,我們擔心他身體受不了,老爺子總是說,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施仲衡的女兒說。
進入新世紀,到了古稀、耄耋之年的施仲衡帶領團隊開始攻堅軌道信号等地鐵自動化運營技術。他說:“現在城市裡地鐵越來越多,隻有實現自動化,才能實現軌道交通網絡高效運行,這種核心技術,我們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作為顧問,他多次參加技術研讨,為我國自主研發軌道交通信号系統提出了大量建設性意見。
2010年,擁有百分百“中國血統”的CBTC軌道信号系統在北京地鐵亦莊線上試運營。這标志着軌道交通信号系統依靠純進口技術的曆史正式結束,每公裡建設費用也相比過去大大下降。
去年底,北京地鐵燕房線的開通吸引了國内外的廣泛關注。這是我國首條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地鐵線路,智能化水平達到了國際一流,實現了“無人駕駛”。施仲衡作為技術專家參與了燕房線的技術研發應用。
88歲高齡依然會經常到學校
“安全是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頭等要素。如何确保安全,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一定要提高從業人員的道德和技術素質。”這是施仲衡一直強調的。職業生涯至今,帶好每一位學生,一直是施仲衡孜孜不斷的追求。
1959年學成歸國
1959年,他從蘇聯學成歸來,回到唐山鐵道學校任教,兼任地鐵教研室副主任,6年後當他調到北京地鐵工程局時,已經親手培養了三百多名學生,不少人已經成為後來國家鐵路建設事業的骨幹,如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原鐵道部副部長蔡慶華等。2000年來到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以後,施仲衡以70歲高齡出任學校教授、博導和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開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期間,先後培養了幾十名博士、博士後研究生,現都已成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棟梁之材。
如今,88歲高齡的施仲衡依然會經常來到學校,聽聽學生們的研究進展,給他們提出指導性的建議。走在教學樓的過道上,他的步履已經不再輕松,但和學生們交流起課題和項目,依然精神十足。“撰寫、修改科研方案、學術報告,他都自己動手,對學術的态度非常認真。”女兒說。
“我還想為軌道交通做些事情”
“60多年來,我擔任多個城市的地鐵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獲得過無數獎勵。但是最大的榮譽和獎勵莫過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曾經的夢想開花結果,看到我們國家的城市軌道交通事業蓬勃發展。這一步一個腳印,就像地鐵裡的盾構機一寸寸推進,大家齊心協力,開創中國軌道交通事業今天和未來的輝煌。2003年我開始主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課題“大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與關鍵技術”。在調查和研究中,我深切感受到要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構建以城市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幹的綜合交通體系。”
2004年考察日本笠戶生産單軌和直線電機工廠
“這些年北京不斷地開通新的地鐵線路,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我也很高興,1号線、2号線、4号線都去坐過,設備越來越好,乘坐越來越舒适。但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運營效率還有待提高,這個症結就在于線網規劃還不夠合理,線路間的換乘時間很長,這些都是有待優化的,希望以後可以做得更好。今年我已經88歲,歲月不饒人,但隻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想為中國的軌道交通發展做一些事情,我願意為中國地鐵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