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師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導下,深圳地鐵(以下簡稱深鐵)敢為人先,主導創新了信息化裝備,節省了投資。同時,充分利用地鐵用地,大規模高強度立體進行綜合體物業開發,實現了增收。通過增收節資,使深鐵躍居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發展典範之一。為此,施院士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講一些施院士與我鮮人知的往事,緬懷其豐功偉績,以寄托我的緬懷之情。
事件1:施院士為推廣深鐵裝備國産化和創新經驗殚精竭慮
從1998年10月伊始,在深鐵經常能夠看到施院士身影,作為地鐵權威專家為我們主持着各種評審,給予技術指導。2006年3月的一天,施院士來到深鐵主持一個技術方案評審會,會後,我去他住處進行了長談,彙報了深鐵裝備國産化和自主創新實現了70%的國産化率,特别詳細報告了首用信息化技術創新的裝備系統創造了地鐵裝備在運營中“三高、兩低、一多”的非凡表現:即信息化、安全和可靠性水平高,投資和運營維護費用低,節能多。
·信息化技術水平高:自主創新了智能收費管理系統(AFC)、綜合監控系統、乘客咨詢系統、通訊系統、感溫光纖系統、氣體滅火系統、空調通風和電扶梯的變頻節能控制系統、資産管理系統、智能司機培訓系統等,并榮獲多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深鐵主導自主創新的信息化成套裝備系統于2004年12月28日面世,遵循摩爾定律,越晚誕生越先進。
·安全控制水平高:綜合監控系統集成火災預警、隧道感溫光纖和氣體滅火功能,全面覆蓋車站、隧道、設備房等,能在數秒内完成從火災報警到系統自動處置,首次借助信息化技術避免了火災煙霧導緻的群死群傷危害。
·運營可靠性高:列車運行正點率年均保持在 99.9%以上。
·裝備投資最低:深鐵一期車輛和機電設備每公裡平均建設投資1.38億元,相比進口節省1.7 億元。
·裝備維護費用低:裝備故障率低,維修量少,備品備件多為國産,且國産軟件升級免費。
·節能最多:深鐵率先在 220 台電扶梯應用全變頻控制技術,節能10-30%;在空調和風機系統創新應用變頻控制技術,節電 60-70%。
施院士聽完彙報後講道:你主導深鐵裝備國産化和自主創新做得非常好,創新應用信息化技術是特色。而且,國産化和自主創新的裝備已經運營一年多了,可靠性得到了運營檢驗,已證明是成功的。你最好寫一本書,提煉深鐵一期工程裝備系統創新的經驗。
我欣然接受了提議,主導與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一起編著了《地鐵智能化裝備的研究和實踐》一書,2007年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施院士為該書作序,并認為該書偏理論,建議對裝備系統的創新做法,再寫一些文章發表在《都市快軌交通》,方便大家借鑒。我先後寫了數篇文章,經施院士親自指導、修改和把關後,刊登在《都市軌道交通》上。例如《發展綠色新交通體系初探》《深圳地鐵裝備系統的國産化創新》《地鐵一期工程創新節能技術》《用戶主導地鐵節能技術的創新實踐和綜合效果》《地鐵裝備創新與重大創裝備創新的理論研究》《用戶主導創新成就深圳地鐵裝備和運營服務國際領先》《中低速磁懸浮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中低速磁浮技術技術引領綠色交通》等。
在施院士的大力宣傳下,深鐵裝備國産化和自主創新引起了上層的高度重視。2008年5月6日,人民日報受批示派資深記者采訪深圳地鐵集團,我接待并介紹相關做法與經驗,采訪内容于2008年5月12日發表,标題 “深圳地鐵領跑國産化”。此後,《人民論壇》(2009年第27期)發表《深圳地鐵創新模式探論》介紹深鐵裝備系統創新做法。2012年,施院士在北京交大組織工程院資深院士聽取我關于深鐵裝備創新彙報,會議肯定創新效果與做法。會後,施院士讓我撰寫文章發給新創刊的《城市軌道交通》,2013 年第二期發表《解決重大科技創新産品的應用和推廣探讨》。
事件2:施院士助力深圳地鐵“軌道+物業”模式走向世界
2023年8月4日,深圳商報報道:2022年,深圳地鐵案例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文縮寫:OECD)納入《G20/OECD政策工具:動員融資機制以加強經濟複蘇期間地域和城市基礎設施融資》報告。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方案,标志深圳地鐵的“軌道+物業”的發展模式具有了全球影響力,成為世界學習的樣闆。
唯一被《G20/OECD政策工具》主動吸納的深鐵案例,是中國城軌交通國際領先的證明。然而,不為人知的是,這件事的源頭與施院士有直接關系。
事情從1998年11月說起, 我調入深鐵僅一個月,主動組織設計單位做了将一期工程竹子林23公頃車輛段加上蓋開發的方案,但因竹子林距離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近等原因流産。從此,我一直思考着如何突破地鐵上蓋和地下物業開發。
深鐵經常邀請許多國内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我們進行技術把脈。因此,我有幸1998年底就結識了施院士,我感覺施院士非常和善可親,沒有大專家的架子,也非常樂意解答我這個地鐵新兵提出的任何問題,并且能夠給出應該努力的方向,還中肯地給出具體指導意見和建議。從此,我經常向施院士讨教地鐵上蓋物業和地下空間開發思考中遇到的問題,每次他都非常耐心地分析和解惑,特别是詳細講解了港鐵、東京地鐵的一些做法,也談了國内地鐵沒有持續下去的例子等。施仲衡院士說:“你能主動思考地鐵盈利發展是件大好事,值得肯定。但是,這件事做起來非常困難,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固有思維、認知、規劃、投資、技術标準以及政策等。萬事皆有可能,事在人為,不要被困難吓倒,深圳是改開放的窗口,深鐵一期工程是一張白紙,是做大事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膽去嘗試,我會支持你。”他特别強調,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各種阻力,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總會有辦法克服困難。
施院士建議我将實現地鐵盈利的想法寫成文章,在《地鐵與輕軌》上發表。我感激地接受了提議,2003年初寫了《完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市場化模式》首稿,曆時三個月時間,在施院士親自指導下,反複修改了3輪,施院士還征求了李京文院士的意見。李院士講,該文涉及地鐵價值鍊,有思想有創意。施院士将文章刊登在了他主辦的《地鐵于輕軌》2003年5月刊的頭版頭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張曉莉出任了深鐵董事長,在找我了解情況時,我彙報了開發上蓋和地下空間的想法。她關注過香港地鐵物業開發情況,深鐵也要做上蓋物業。進而,她對領導班子重新分工,給我增加了分管世界至深圳機場1号線延長線的全面建設新任務。當時,隻有該線上蓋開發的潛力最大。俗話說,機會是給有準備人的,張董給了我主導上蓋物業開發的機會,我深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立即把相關工程開了天窗,千方百計争取了三個月的窗口期。我讓設計方加班加點做了前海車輛段上蓋的地基地基設計方案,加進了前海車輛段地基施工标書文件中,中标單位開始了車輛段包括上蓋物業的地基施工,就這樣為140萬平米的上蓋物業開發打下了基礎。同時,還開啟了深鐵第一個車站上蓋物業(深大站)高強度開發的突破工作,我鬥膽提出了在深大站1萬平方紅線上建設40萬平方米的上蓋物開發方案,由于種種原因,最後,市規劃局首次破例批準了深大站10萬平方米的車站上蓋物業許可。
我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為深鐵上蓋物業開發打基礎的曆史機遇,要特别感激施院士對我嘗試深鐵開發上蓋的想法的鼓勵、鼎力支持和指導,并以寫作的形式進行了事先的深度思考。否則,我不可能果敢決策。從我的角度認為,施院士在深鐵“軌道+物業”起步時,發揮了第一軍師和畫龍點睛的關鍵引路作用。此後,在深鐵曆屆領導班子和員工的前仆後繼的努力下,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曆時近20年艱苦奮鬥,不斷發揚光大,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鐵上蓋物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赢得了202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将深圳地鐵“軌道+物業”的案例納入了政策工具向全球發布,将“中國方案”推向了世界。
需要特别說明:主導創新實踐是一種創造,寫成文章和書是在理論方面更高層次的創作,我寫的上述文章和書籍,是施院士的提議和親自修改文稿并把關,以及他的敬業精神給了我動力,才使我能堅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用業餘時間思考完成了寫作。由于我水平有限,文章得到了院士的指導和把關,因此,文章中凝聚着施院士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列出文章題目,以表達見文如見人的緬懷之情。
事件3:施院士支持深鐵中低速磁浮技術創新應用
我負責深鐵三期8号線要創新應用自主創新的中低速磁浮技術,得到施院士鼎力支持。他首先說服了業界的絕大多數院士和專家接納深鐵首先創新應用中低速磁浮技術。雖然深鐵8号線沒能如願,但是,施院士親自邀請了七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參加評審會,對我主導研究的8号采用中低速磁浮技術與輪軌技術的經濟技術比較等五項專題的評審,給予了肯定評價。這些專題研究成果和院士的評價意見,支持了北京磁浮S1線和長沙中低速磁浮線項目的決策。因此,施院士為我國自主創新應用中低速磁浮技術立了頭功。
事件4:施院士推動深鐵5号線車型選型優化
施院士采納了我的建議,在他主持的深鐵5号線初步設計評審時,将工可研中采用B型車改成了A型車。目前,5号線是深鐵客流強度最大的一條線。這體現了施院士的遠見。
事件5:施院士探讨地鐵靈活編組運營方案
施院士與我探讨了在地鐵高峰時段采用大編組6節或8節列車運營,平峰時段采用小編組3節、2節或1節列車靈活編組運營的方案,以解決運營客流不足時的低效率問題。事後,施院士親自在許多公開會議上号召行業考慮上述方案,但遇到了巨大阻力,沒能實施。目前看,全國地鐵絕大部分運營線路,客流強度不足0.5,運營效率太低。如果響應了當時施院士的号召,就可以避免這種運營低效率的出現。
事件6:施院士指導深鐵院士工作站項目研究
施院士作為首個廣東省深圳市地鐵集團節能減排技術研發院士工作站的三位駐站院士之一,指導和參加了我主導的三個研究項目:3000伏供電、列車靈活編組運營、列車再生制動回收,與西南交通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等單位共同完成。
作者簡介:簡煉,1959年1月出生,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