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院士】2003級博士研究生洪開榮來稿:匠心如海 師恩如山——回憶恩師王夢恕院士二三事
發布時間:2019-09-09 閱讀次數:7569次

匠心如海  師恩如山

                   ——回憶恩師王夢恕院士二三事

(2003級博士研究生 洪開榮)


    去年9月20日,我從馬來西亞參加中國-馬來西亞隧道技術研讨會回來,飛機剛剛在深圳機場着陸,突然接到譚忠盛教授的電話,告知恩師王夢恕院士當天12時50分在京與世長辭。

    驚聞噩耗,如雷轟頂。盡管知道恩師在春節後已住院半年多時間,但這仍然讓我難以置信,痛徹心扉!

    如今,恩師離開我們一年了,回首往事,曆曆在目。恩師的音容笑貌、使命擔當、事業求索、諄諄教誨,宛如昨天,令人難忘。謹以此文,緬懷恩師。 


 國家最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

    恩師給我們講過,他投身隧道行業是一次偶然:高考時,他懷揣着對茅以升等橋梁大師的敬仰,走進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攻讀橋梁專業,夢想成為一名橋梁專家。

    1959年,恩師剛剛21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在和其他師生前往成昆鐵路隧道工地現場調研和學習時,隧道施工的落後現狀令他膽戰心驚:工人作業靠肩背人扛,打眼爆破後,隧道洞壁岩石犬牙交錯、參差不齊,給人感覺随時就有塌下來的可能,危險重重。考察的第三天,隧道内就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事故,頃刻間,天崩地裂、血肉橫飛,八名工人葬身亂石;恩師的同窗好友、一位越南留學生的腿也被砸斷。

    這場事故是恩師一生中最為慘痛的記憶,也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一直傾心橋梁的他,毅然做出選擇,轉讀隧道專業,投身隧道事業,立志在他這一代實現中國隧道建設“零死亡”的目标。

    外人看來,恩師的人生選擇起于一件小事,但對他來說,卻是踏上了一條崎岖坎坷卻關系生命的大道,他把改變我國隧道落後現狀的重任扛在肩上,并為之奮鬥一生、無怨無悔。

    到後來,恩師又師從高渠清教授,成為我國第一批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此後50多年裡,恩師一直潛心隧道技術:

    在衡廣複線大瑤山隧道成為新奧法原理的實踐者,将我國的隧道施工技術從落後國外幾十年一舉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軍都山隧道、北京地鐵複興門折返線成為淺埋暗挖法的開創者,開啟了我國地鐵施工的暗挖時代;

    倡導修建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等諸多水下工程,推動我國隧道建設進入穿江越洋時代;

    恩師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國家最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即使病重、處于半昏迷狀态,恩師口中念叨的仍然是他魂牽夢萦的“渤海灣通道”、“瓊州海峽隧道”、“東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

    對于恩師來說,推動我國隧道建設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提升、降低隧道施工難度與風險是他一生的使命,從未懈怠過。


複雜問題簡單化

    2002年12月,我剛任中鐵隧道局廣州指揮部的總工程師不久,正在組織廣州地鐵四号線“小谷圍-新造”區間隧道的投标工作。

    這是一座下穿“新造海”(當地人對這段珠江水域的稱謂)的水下隧道,隧道外徑6.0米,要在水下穿越一段上部覆土不足5米的區段,其工程風險較大。多數人認為要采用泥水盾構施工,但泥水盾構造價高,且會增加相對複雜的泥水處理等工序,我認為可以采用複合盾構。

    我們請恩師幫忙論證。他給我們講了盾構的發展史,結合地質條件講了開敞-泥水-土壓-加泥式-複合盾構的發展作用與意義,特别強調盾構是在不斷改進穩定隧道掘進面的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後來他親自寫了一段近千字的論證文稿納入标書。

    最後我們不但以複合盾構方案中标,而且确實像恩師預見的一樣,安全順利建成,至今運行狀态良好。

回想起來,恩師當年的教誨,宛如昨天。他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他說:“隧道是最為複雜的工程,而作為隧道工程師就應抓住關鍵問題,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恩師也将對隧道和地下工程事業的忠誠與執着,灌注在我們身上。他對學生無論是治學上,還是為人方面都要求極其嚴格。

    2003年,我考取了恩師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論文選題就經曆了一個嚴格的過程。

    按照我的計劃,希望結合已有一定基礎的地鐵工程盾構技術進行深化研究,這樣做論文的工作量要小一些,時間也會快一點。

    2006年當我把這一想法給恩師彙報時,沒想到被直接否定了!他說:你現在不正在承擔我國首座高速鐵路特長水下隧道的建設工作嗎?這座隧道的幾個難點應該作為你的研究課題,一是直徑10米以上的盾構在軟硬不均地層掘進問題,二是高水壓下水下隧道施工技術,三是高速鐵路長距離盾構掘進對接技術。這些問題作為你論文的研究對象多好呀,你為什麼不做?

    我小心翼翼地說了一句“這樣時間就會很長”,沒想到他直接就要發火了:“你是想早畢業?還是想真正地做出有實際價值的學問?”

    最後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就是“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結構力學特征及掘進與對接技術”。也正是因為他這樣要求,最後這一工程得以順利建成,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與詹天佑工程大獎。

    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正是恩師的一貫風格,他對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技術的探索從未止步,也不容許我們有安于現狀、自滿止步,甚至偷懶的念頭。

    這可能就是現今流行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說法吧!


情真意切的關愛

    記憶中恩師總是嚴格嚴厲的,二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當面表揚過我。但現在仔細回憶,他的關心與愛護卻是情真意切、細緻入微的。

    記得2004年,我和恩師在廣州一次飯後漫步時,聊到一些人生問題,我清晰地記得他說:“人是要有追求的,但是追求要靠自己努力奮鬥來實現,靠争、靠巧奪是得不來的。隻有這樣,該是你的,終究還是你的。”

    回想我走過的路,無不得益于恩師的敦敦教導和關愛鞭策。2017年我受邀做一期中央電視台《開講啦》節目,播出時間是2017年10月22日,那時恩師大病還沒恢複,身體比較虛弱,我壓根兒不希望老師觀看,因為那時平靜安心的休養對他非常重要。

    事後看到同學群的聊天記錄我才知道,老師那天早早就坐在電視機旁,全程地觀看了節目。他在病重期間還不忘關注與支持學生,讓我感動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恩師之風,山高水長。恩師離開我們一周年了,但他對隧道事業的熱愛執着與不懈追求,對我們的深切關愛和無限厚望,将永遠激勵着我們為隧道事業繼續奮鬥,這也是我們對恩師最好的紀念與感恩!

Baidu
sogou